课程建设

《组织行为学》课程大班教学改革探索

日期:2017-07-02

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情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。教学组织行为学的目的,是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框架,并能运用基本观点和理论解释、预测现实生活中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相关的现象,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。

要想达到上述目的,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。但我在2017年上学期讲授该课程的学生规模为100人(即两个自然班合在一起上),在修德楼202阶教上课,学生人数较多,阶教的麦克风、幕布等设置也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物理距离很难拉近,给师生的互动效果以及教师控制课堂造成很大难度。

针对上述问题,如何使教师的作用力辐射到所有学生,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,从而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,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,成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中考虑的重要方面。

一、将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问题体系,使学生能直观领会章节间的逻辑关系

组织行为学围绕个体、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的心理和行为的描述、解释、预测、控制和引导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。结合学生们的阅历、关注点和知识基础,在课程内容组织上,我设法将每章的内容提炼成为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的问题。经过知识加工,将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以下11个一级问题:什么是组织行为学?如何知人善用?如何准确认识他人?如何有效激励员工?如何有效改变员工态度?如何管理群体行为?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?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?如何设计组织结构?如何进行组织变革?如何形成有效的组织文化?

根据每章下面的节是如何服务本章一级问题的具体分析,又将每章所包含的节转化为二级问题。如对如何知人善用这个一级问题进行分解,又分为以下三个二级问题:为什么要知人?从哪些方面知人?如何善用?二级问题继续分解,如从哪些方面知人这个二级问题,又可以分为什么是能力、什么是价值观、什么是气质、什么是人格等三级问题,以此类推。引导学生形成逻辑系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。

二、强调课程知识要点的明确化和链条化,使学生能对比掌握知识要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关联性

每节课所讲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化手段建立了联系,但是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难免有失偏颇。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明确将知识点进行了五星级、四星级、三星级等重视程度的划分。其中五星级知识点主要包括组织行为学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,必须熟记。我喜欢做个比喻:如果将组织行为学看做一桌美味佳肴,这些五星级知识点相当于制作美味佳肴的原材料和调味品。只有备好必备的原材料和调味品,才有做出美味佳肴的可能性,所以五星级知识点是学好组织行为学的第一步。根据记忆曲线的规律,必须反复记忆才能在大脑中固化,所以我每节课上课前,都会要求学生拿出一张信纸,听写之前所讲授内容中的五星级知识点,以小组为单位上交,既能督促学生记忆,同时也能核查考勤,避免了大班教学容易留下学生死角的弊端。

在组织行为学中,共27个术语的定义和17个理论的内容要求深度记忆。在五星级知识点抽查听写时,尤其强调前后五星级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和联系,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,即使是知识点的记忆,也要学会建立在消化吸收和联系的基础上。

三、重视课程核心观点的互动化和情境化设计,使学生能深刻体会核心观点在实践应用中的威力。

组织行为学中的有些核心概念和观点极容易产生误解或领会不到位,造成对实践指导的偏颇。针对这些知识难点,仅靠教师讲解不能达到学生正确且深刻领会的目的,必须让学生参与到互动讨论或情境化问题分析中,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索。如对社会知觉偏差究竟应该避免还是利用这个问题,学生可能容易产生鲜明的立场,由此对认识他人的行为和改进自己的行为方面极容易走偏。我针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了一场辩论赛,辩论的主题为:社会知觉偏差是管理捷径vs社会知觉偏差是管理陷阱,两个班各十个小组自愿选择立场,先在班级内部进行模拟演练,然后各出代表人选组队在两个班之间进行正式辩论,学生们全程策划、组织了这场两个班PK的辩论赛。通过跨班辩论赛,学生们对社会知觉偏差的界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对社会知觉偏差的避免和利用的适用条件做了系统分析,在紧张的互动氛围中将知识深化和应用化。大班教学不仅没有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,而且通过互动增进了兄弟班级间的情谊以及知识共享和升华。同时让我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单单扮演好演员角色(即将知识表达出来,深入浅出地传递出去)远远不够,更重要的是做好导演角色,即通过课堂设计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,逐步将一部分演员角色艺术性地还给学生,让学生在互动与适度压力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。